untitled.bmp

 

國立包浩斯學校(國立建築學院)(德文:Staatliches Bauhaus, 1919年至1933年),

通常簡稱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

 Bauhaus是德文 Bau-Haus 組成,Bau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

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 Walter Gropius,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Weimar)

他初期建校的目的是以通過建立一 所藝術與設計學院,達到他個人進行微型社會試驗的目的。

在1919年開辦包浩斯時, Gropius年僅三十六歲,但他當時已經是德國、乃至世界各國所公認為

第一流的建築家 了。 由於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徵召入伍,目賭戰爭機器的殘忍和可

怕,所 以他在建立包浩斯的時候,充滿了要建立一個非機械化的、比較人格化的、追求中世紀

行會的友好合作精神的微型社會。 Gropius於1919年,擔任 Weimar(韋瑪)市立美術院

和 市立工藝學校校長,後來合併 二校更名為:包浩斯

 

untitled.bmp 

 

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

1919~1925年 Weimar 魏瑪時期:

1919年Weimar 成為戰後德國的新首都,於是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魏瑪共和國

 因 Thuringia政府剛剛成立,還沒有正式成立稅收體系,也無資金撥給 學校進行日常運作,

所以教學經費嚴重不足,設備也匱乏,使 Gropius不得不奔走於學校與政府之間,催促政提供

足夠的資金及教學設備。除此之外,Bauhaus 也面臨著來自意識形態、居民鄰里、社區集體、

政府各個方面的攻擊,尤其是來自 右傾的社會力量,攻擊包浩斯的左傾社會教育內容和體制。

起初Gropius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

德裔美籍表現主義畫家Lyonel Feininger

瑞士畫家Johannes Itten

德國雕刻家Gerhard Marcks

和Gropius本身共四人組成教職員陣容,直到後來才陸續有

Josef Albers(自1920年起)/ Paul Klee(自1921年起)

Wassily Kandinsky(自1922年起)/ Oskar Schlemmer(自1921年起)的加入。

Bauhaus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築、工藝、藝術的學校,因此基本上是以藝術家、工藝家

為中心所建構的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學。在前工業時期產品的引導下,

開始嘗試將羅馬式設計風格轉化並結合現代組構方式操作。

由於魏瑪時期的任教教師與魏瑪共和有相當的關係,因此對Bauhaus表示讚揚的人,

往往被視為是左派或國際主義人士,也因此剛開始時右派政府一直抱持著反對包浩斯的態度。

 在1924年2月Thüringen議會選舉後政治形勢轉變,左派的執政黨相較於右派DVP黨,

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勢丕變。在這種局勢下,其他城市建議Bauhaus的

老師及學生們換一個新的地方,讓學校繼續運作,再加Thüringen上政府亦感受到財政與

政治上的現實壓力,最後魏瑪的包浩斯終於在1925年時結束運作,並搬到Dessau 
 

1925~1932年 Dessau 德紹時期

1925年包豪斯遷校至德紹(Dessau)。此時期可謂包豪斯發展重要的轉折點。

為了建立起現代設計理論基礎與介紹現代美學思想與成就,Gropius與那基擔任編輯,

聘請包豪斯教授與具領導地位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撰寫,出版了一套規模宏大的設計理論叢書

“包豪斯叢書(Bauhaus Books)”

1926年12月4日,由Gropius親自設計的Dessau校舍全面落成,延續法古斯工廠的設計理念,

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採光面積,各構造的靈活運用,各立面皆有獨自造形特色的律動感

校舍簡潔卻又整合多功能,表現了嶄新的建築空間觀念,成為Gropius不朽的“建築宣言”。

較特別的是全體師生皆參與建築過程,集會廳、金屬管家具、室內裝飾均由師生設計。

同時Gropius設計的Bauhaus教員宿舍Meisterhäuser,以住宅手法操作,將建築示範性地結合

表達了住宅創作發展意向,第一批以新鋼管材料設計的家具在此設置,這些家具由Marcel Breuer,

Mart Stam及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設計--第一個懸臂椅(Freischwinger),

並開始以工廠實習作團體操作。

1927年,在教學基礎成熟、新校舍的建築參與經驗,以及德紹市議會委託的建築案等背景,

Gropius順水推舟成立了建築系,並聘請瑞士建築師Hannes Meyer擔任第一任系主任,

完成了Gropius成立Bauhaus的原始目標。

1928年4月1日,Gropius在為Bauhaus校務奮鬥了9年之後,辭去了領導人職務,

推薦Hannes Meyer成為新的領導人。Meyer對Bauhaus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

奢華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而且是密集地結合工廠一起操作。

在Meyer的領導下,Bauhaus終於有了第一筆的盈收,然而Meyer的極左派、泛政治化與

反藝術立場,使他開始與教職員、Dessau政府的關係惡化,布魯耶、拜耶、那基相繼辭職。

他更積極鼓吹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宣揚共產主義思想。這種將政治帶進教學的舉動,

特別是與Dessau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場,終始包豪斯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1930年6月,

在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下,Gropius逼迫Meyer辭去校長職務。

Gropius期待能有一位公正客觀、立場中立的人物來挽救包豪斯的聲譽,便邀請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領導Bauhaus。上任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終止學校內所有

政治運動,並積極推動建築教育研究,才使教學逐漸上軌道,然其方向已轉變為機能主義

課程也與原先的大不相同。

1931年納粹黨(NSDAP)在Dessau大選獲勝,Bauhaus在納粹主義下被認定為“非德國的”

事物(包括共產主義的政治紀錄、被冠上“猶太式”的現代主義建築),而下令關閉學校,

 Mies van der Rohe於1932年10月關閉德紹Bauhaus,帶領師生前往柏林。

 

1932~1933年 Berlin-Steglitz 柏林時期

1932年,Bauhaus遷至Berlin-Steglitz,一處廢棄電話工廠繼續教學,此時基本上算是苟延

殘喘,經濟已陷入困境,僅由Bauhaus本身的設計專利費用、魏瑪政府答應支付至1935年的

經費和師生們的作品收入來支持教職員的薪資。

1933年1月,納粹政府取得國家政權,4月德國文化部下令關閉Bauhaus,4月11日師生被

蓋世太保強制驅離並佔領學校,Mies van der Rohe多方奔走交涉,仍不敵納粹的全面封殺。

 8月10日,Mies van der Rohe以經濟困難為由,宣布Bauhaus永久解散。

Bauhaus的主角,Josef AlbersGropiusLászló Moholy-Nagy

Mies van der Rohe之後流亡至美國,在美國黑山學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

有著重要的轉折點,讓這些Bauhaus的教師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與設計裡念。

尤其在建築領域,與產品-平面溝通設計,快速地建立Bauhaus的方法與理論。

Gropius1934年前往英國短暫居住,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

Mies van der Rohe於1937年赴美,任教於伊利諾伊理工學院

László Moholy-Nagy  1937年前往美國芝加哥,創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

即芝加哥設計學院(IIT Institute of Design,Chicago)前身。

Josef Albers被聘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學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講授藝術

及耶魯大學教育平面設計。

 

 f0012b.jpg

 葛羅佩斯/包浩斯校舍/1926年/德國狄索

  

『教學』 

Bauhaus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築、工藝、與藝術的學校,按Gropius的理想,

現代設計教育必須結合藝術與技術,將藝術家、工匠與工業之間的界線抹除,方能提升德國的

工業水平,使得的Bauhaus教學在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術同樣重視,基本上是以藝術家、工藝家

為中心所建構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學,教師學生之間以“師傅”(master)、

“技工”(journeyman)與“學徒”(apprentice)的中世紀行會(Medieval Guilds)用語

互相稱呼,倡導中世紀建造大教堂般,建築師、工匠與藝術家集體協調工作的精神。

在當時並沒有一位藝術家或工匠是理論與技術兼具的,因此包豪斯在前幾年都採『雙軌教學』制

由教導藝術形式、色彩、繪畫的“形態教師”(Form meister)與傳授技術、手工藝、材料的

“技術教師”(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然而看似有道理的製度實際執行上卻是

困難重重,形態教師的教學影響力常大於技術教師,兩種教師所受教育的不同、教學方向

我行我素與薪資待遇差別等問題,使得Bauhaus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兩派教職員分裂的情況

一直要到1925年,有了第一屆理論技術兼備的畢業生留下擔任教師,才結束了雙軌教學。

新生在進入必需接受6個月的基礎課程預備教育,以解決初期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

(有來自各國的菁英留學生與戰後德國湧現的新勞動階層,年齡遍布19歲至40歲),

通過訓練後依據所長被分配到不同的實習工廠中,接受3年的工作坊專業教育,結業合格者授以

“技工證書”(journey diploma),可選擇就職或繼續攻讀建築師專業教育,

參與不設年限的實習與高等養成訓練,經考查成績滿意後才能授以“包浩斯文憑”,

一般需時4至5年。

 

566px-Bauhaus-Dessau_Wohnheim_Balkone.jpg  

 

『課程與師資』 

 Bauhaus 課程分兩部份,一為準備課程半年,二為型態理論與工廠 ,實習共計三年。

Ⅰ、工作教育:

石----雕刻工廠               玻璃--玻璃工廠 
木----木工廠                  色彩--壁畫工廠 
金屬--金屬工廠              紡織--紡織工廠

A.材料與工具教育 
B. 計算、測量、估計

Ⅱ、型態教育 

1.觀察--a.自然研究    b.材料分析 
2.表現--a.幾何學      b.構成技術   c.設計及模型製作
3.構成--a.空間理論    b.色彩理論   c.設計理論

印刷工藝 利奧尼·費寧格 (Lyonel Feininger)
玻璃繪畫 約瑟夫·阿伯斯 (Josef Albers), 約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金屬工藝 約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拉士羅·摩荷裡·那基 (Laszlo Moholy-Nagy)
家具細木工藝 沃爾特·格羅佩斯
織造工藝 喬治·莫奇 (Georg Muche)
攝影 瓦得·彼得漢斯 (Walter Peterhans)
壁畫工藝 奧斯卡·史雷梅爾 (Oskar Schlemmer),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舞台 修爾 (Schreyer), 奧斯卡·史雷梅爾 (Oskar Schlemmer)
書本裝訂工藝 保羅·克利 (Paul Klee)
陶藝 格哈德· 馬可斯 (Gerhard Marcks)
建築 沃爾特·格羅佩斯,密司·凡·得羅
展示規劃 喬斯特·史密特 (Joost Schmidt)
 

 

Walter Gropius  - -  為一前衛建築工程師、思想家、教育家
在Gropius 的思想裡,認為一個傑出的設計師必需同時是優秀的手工 藝匠,

必須了解每一種材料的特性,巧妙的加以應用,同時研究各種 藝術形式及設計原理,

他認為一座建築物或一件工業產品,均是採用 集體創作(team work),

依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量尺(modular )等現代方法進行合作方式完成設計案,

所以設計師和手工藝匠均有 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浩斯的建立及理論思想也在於此。

*伊騰(Itten):
Itten當時所擔任的課程是基礎教育(foundation course),包 括基本設計、構成、

設計基礎、、、等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上 Itten 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a、自由解放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天賦的藝術才能。


b、幫助學生了解材料、材質的構成,並利用實習課程來實際感受。


c、為了讓學生在將來做一個藝術家,教授給學生作為造型藝術家所需的技術與基本原理。

Itten 十分重視體驗的教育,在造型教學上是以對照的方式作為 基礎,將一些不同的感覺

讓學生親自去體會、比較、會意其相異特性 ; Itten對材料與材質的質感教學特別用心,

一方面讓學生感受觸感 知覺,另一方面對材料也加以物理性的探討,

讓學生對材質知道如何去應用。

 

 莫荷里納吉(Moholy-Nagy):
Moholy-Nagy) 為繪畫、雕刻、構成、攝影、戲劇及設計 諸種部門的實際工作藝術家

在1923-1928 年擔任基礎設計教育,他 繼Itten的教學方法,探討材料的四種型態--

表面感( faktur)、質感 (textur)、構造(struktur)、集群( haufung)等,他為了要證明他的

理論,做過許多有關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包括其構造、型態和空間的 關係,對於心理可能性

的實驗。他導啟了今天藝術家設計一種完全以 光譜為媒介的光的藝術作品,

他著名的作品「膠卷的色光藝術」等, 使抽象藝術變成科學化,並由科學的轉移,

研發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 

阿爾柏(Joseph Albers) :
Joseph Albers 採用紙張和卡紙做彫刻,刻成了種種的形狀 ,然後把他拉開,

檢討其紙質經由雕刻而產生不同結構韌度,使學生對於材料的性質及其結構,

可由直覺的判斷他的特性,Albers常常強 調經濟效果即以最小的努力及最經濟的物質,

以收最大的效果。從此 一造形觀念,其後且影響及於構成主義。

 * 康丁斯基(Kandinsky) :
Kandinsky 他純粹是一個畫家,深信研究與分析。色彩檢 討與視覺分析,

使得包浩斯課程顯得非常特出,且富學術價值,康丁 斯基給人的兩種印象,一是表現性的,

一是數學性的,他對符號 (點 、線、面) 的仔細分解,幫助學生生動的去感覺這些符號的潛力,

他 對基本的造型元素的追求,顯示個人的哲學氣質,對純粹性、原始性 、元素性的生命熱誠,

這是他受神祕主義的影響。 康丁斯基擔任視覺分析課程,他說視覺分析的課程是要訓練我們

的眼睛,看到物象的印象,使之看成「絕緣」(to isolate)要素,

即抽象要素(to abstract elements),然後經驗他的力量,感覺生命,

這樣才能使我們徹底的接受何謂視覺藝術的意義。

克利(Paul Klee) :
Paul Klee 的哲學是闡明自然的可視世界而非永恆,克利的哲 學-- 新視覺,

在新教育的課程中,不但成為葛羅佩斯的包浩斯重要教 育方案,同時對現代畫家之於形的觀念

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對克利而言,變位和變形式近代生活經驗的本質,他深信藝術不久的將來

將必完全脫離學院派的模仿自然外表,而是以有限制的訴說及分析呈 現。

克利探討形的根源,作為他藝術的基礎,這是他對宇宙定律的信 念,研究自然而不是模仿,

是去了解他生長的每一部份的機能。 克利的藝術理論以造型基本元素:線、明暗、色彩為出發點。

藝術上的訓練主要藉從建築和其基本原則裡,使形的意識更為深刻,克 利的課程以建構性的思考

為重點,他認為畫家就像工程師一樣,必須將他的結構擁有「負荷力」,形式上的元素必須平衡,

直到整體達到一種穩定狀態。

 

Bauhaus-Dessau_Fensterfront.jpg 

 

 

『風格』 

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

而是其倡導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

包浩斯風格最突出的一個思想,就是「形式源於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簡單地說,便是建築物及各組成部份的設計均以功能為原則,以乾淨線條取代沒有實際用途的

雕琢裝飾,力求以建築物的形式忠實地表達它的用途。

除了建築領域之外,包浩斯在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現代戲劇、現代美術

等領域上的發展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