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幾個月了,整個社會間不斷的爭吵著

究竟該不該廢除死刑?

昨天也有客人問我這個問題

他問我 : 妳贊成嗎?

今天中午和家人一起用餐時,我也提出同樣的問題問大家

Guys  你們認為呢?

 

因為思考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

哈姆雷特在劇裡曾喃喃說的一段話: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意思是 ...  生存還是毀滅 ,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侯友宜看過數百個命案現場,

被殘酷手法殺害後的屍體躺在那兒,

它的悽愴與悲涼觸動著這位資深警探的心靈深處,

讓他無法想像,冷血殺人犯不給受害人一絲生機,

為什麼現今會有一種聲音說:

「要給死刑犯機會」、「請寬容他們」、「他們悔改對社會是正面的

 侯友宜說,在上位者、做決策的人應該第一時間去刑案現場看看,

去感同身受現場的震撼及被害人的慘與痛,

不能只看隔了一段時間後犯罪者表現悔過、無辜的外型,

有了親臨現場的深刻體驗,再來談論要不要廢除死刑。

 他認為死刑是對重刑累犯的最後一個遏阻動作,實證上死刑存在,

對遏止暴力殺人犯罪有具體效果,並不是一些人說的與治安好壞沒有關聯性,

因為「要看的是質,不是量」。

 嫌犯事後落淚 只是假慈悲懺悔

 記者問:看過這麼多犯罪現場,它帶給你什麼啟示?

依你長年接觸嫌犯的經驗,有多少犯罪者會真心悔改?

 侯友宜答:一件殺人命案,只在事後看一些資料或照片,這些是冰冷的,

無法身歷其境感受第一現場的驚悚震撼與兇手的冷酷無情,

等後來看到的,只有犯罪者「鱷魚的眼淚」。

 

凱莉,並不贊成廢除死刑

就如侯友宜所說的

它仍是有嚇阻作用

沒有人有權力隨自己的意思取走他人的性命

即便是從妳肚子裡生出來的孩子

雖然殺人是絕對錯誤的行為

但是,有時候被害者比傷人者更可惡,進而引發殺機

 

給予已經被判死刑的刑犯機會,是不切實際的

該真正去推動的方向應是

死刑不可廢除,但不可輕易判死刑

法官在最後判決前,要必以往更加謹慎

所有的前因後果、蛛絲馬跡都得加倍再加倍的觀察

對於極度可惡的刑犯,判定死刑,是應當的

這是還給受害者及其家屬一個公道

更白話的說: 一命償一命  很合理

 

其實

任何的罪過

在他為什麼殺人及殺害的過程中

上帝皆已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